新时代语言类高校教育对外开放探析
浏览:1226 编辑:小瑞 来源:神州学人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事业不断深入推进,教育对外开放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国际学生生源国和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近年来,语言类高校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积极落实《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坚持教育对外开放,全面提升教育对外开放办学能力,不断探索新的教育对外开放路径,在国际合作与交流、来华留学、中外人文交流、引智等领域均作出了突出贡献,培养了一批批中国声音的传播者、中国故事的讲述者和中外文化的交流者,架设起中外文明互联互通的友谊之桥、沟通之桥和互助之桥。
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的意义
对外开放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教育对外开放则是现代化强国建设最坚实的支撑之一,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新的思路,贡献了新的动能。
首先,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给语言类高校教育对外开放带来巨大挑战。当前国际形势风云莫测,地缘政治冲突此起彼伏,大国博弈摩擦愈演愈烈,逆全球化潮流、经济脱钩、意识形态冲突等加剧了对语言类高校教育对外开放事业的冲击。联合国2020年发布的《教育与COVID-19政策简报》(Policy Brief:Education During COVID-19 and Beyond)数据显示,新冠疫情波及了遍布在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6亿学生。学校和其他学习场所的关闭影响了全世界94%的学生,其中近99%是来自低收入或中低收入国家的学生。这对语言类高校最基本的人员流动造成了严重影响,而这种影响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恢复。
其次,教育强国建设需要语言类高校持续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归根结底靠人才、靠教育,必须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教育强国。近些年,语言类高校下大力气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金砖国家、中亚五国等对外交流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进一步加快了语言类高校携手中国企业走向海外,孔子学院和相关语言学校依旧在国家对外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最后,语言类高校是中国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重要支撑。教育对外开放需要高校提高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能力,拓展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新领域,深度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参与全球教育治理,需要语言类高校积极参与到全球多边教育合作与交流中,培养出具有全球胜任力的高层次人才,向世界展示中国语言类高校的教育成果,为全球性教育问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用语言推动全球教育融合发展。
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的特点
在我国2800多所普通高等学校中,带有“外国语”“语言”字样的学校有近30所,其中公办本科学校15所。我国的语言类高校大多具备多语种语言教学、翻译专业教学优势,并且国际化办学程度普遍较高。
注重多边合作,是中外人文交流的积极促进者。语言类高校教育对外开放起步早,又因具备语言特色和优势,开展各类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基础较为扎实。北京语言大学与中国-东盟中心联合成立了中国-东盟语言文化中心,与厄瓜多尔基多圣弗朗西斯科大学联合成立了拉美语言文化中心,通过举办系列文化讲座、学术交流活动,活跃了与相关国家高校间的学术氛围,增加了合作机会;牵头成立中俄文化艺术大学联盟,定期举办中俄文化艺术交流周,促进中俄两国人文交流走深走实;承担了中俄、中美、中法、中欧、中德和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中多项活动,举办了“中俄语言政策论坛”“汉语桥——美国校长访华之旅”“中法语言政策与规划比较研究国际研讨会”“欧盟官员来华研修项目”等高端文化交流活动,打造了中外人文交流国际知名品牌活动;承办了第三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并成立世界汉学与中国学大学联盟,为各国汉学家搭建了融通中外文明、增进友谊理解的桥梁;承担亚洲经典著作互译项目,是加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交流的重大工程。
北京外国语大学牵头成立了“全球外国语大学联盟”,携手19个国家的37所语言类特色高校一道,本着“团结互信、合作共赢”的理念,以“外语教学研究、国别区域研究、人文交流”为内涵,传播世界各国的语言文化,增强国别和区域研究,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鉴;举办“外国语大学校长论坛”,深入探讨全球化时代外语院校新使命,扩大外国语大学交流与合作。
上海外国语大学加入联合国语文会议、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亚非研究国际联盟等重要国际机构,致力于构建中外人文交流机制,深入参与中外学术交流与合作。
△表:3所语言类高校全球合作情况及开设语种数量
承接国家外事活动,是国家对外交往的重要参与者。语言类高校作为服务国家外交战略的排头兵,在承接国家高级别外事访问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作用,展现了大国外交风范下语言类高校的价值和担当。
北京语言大学杰出校友、哈萨克斯坦总统卡瑟姆若马尔特·托卡耶夫、格鲁吉亚原总理伊拉克利·加里巴什维利、塔吉克斯坦议长鲁斯塔姆·埃莫马利在来华参加活动期间访问北京语言大学,并向学校师生赠送各自国家著名思想家或诗人的雕像,体现了国与国之间的睦邻友好和真诚友谊。北京外国语大学接待叙利亚总统夫人访问,就中叙两国在教育、科技等领域开展合作进行深入探讨,增进了两国之间的友谊,也为北外学子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学习机会。上海外国语大学则在伊朗确定国家利益委员会秘书长穆罕默德·巴盖尔·祖尔加德尔、新西兰-中国关系促进委员会主席麦康年、也门复兴运动党主席阿里·巴卡利一行等高规格外事接待活动中,展现了上外的国际化风采。各国驻华使节访问上述学校更是不胜枚举。
发挥语言教育特色,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者。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语言类高校外派出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和接收来华留学的国际学生均有较大体量。外派出国留学的中国学生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而语言类高校接收的来华国际学生大多也先以学习中文为主。以北京语言大学为例,每年接收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0多名留学生来校学习,400多名中国学生出国交流学习。这两类学生群体都可以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力传播者。近百名外籍教师在校任教,每年派出百余名教师赴海外任教,他们也不同程度地为传播中华文化贡献了力量。
以中文教学为核心任务的孔子学院,经过近20年的耕耘探索,为世界各国数千万学员提供了学习中文、了解中国的平台,为增进相互理解、传播优秀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汉语桥”真正成为一座理解之桥。语言类高校的语言服务志愿者也活跃在奥运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世界互联网大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多场高层次主场外交舞台上,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讲述中国故事。
重视国别和区域研究,是中国特色智库的重要发起者。语言类高校以语言教学为重要抓手,注重开展对象国各领域深入研究,在国别和区域研究上始终走在前列。北京语言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合署办公)拥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16个,为全国各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资政服务和国际交流搭建了有效平台。上海外国语大学紧密对接国家和地方战略需求,持续打造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取得显著成效。中国国际舆情研究中心、丝路战略研究所等构成了上外特色的高端智库群,涌现出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决策咨询成果。
△塔吉克斯坦议长鲁斯塔姆·塔莫马利访问北京语言大学并签名留念
△中俄文化艺术大学联盟召开第三届全体大会
教育对外开放的核心是构建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打造教育对外开放新高地,最终实现教育对外开放的综合能力提升。语言类高校应继续发挥自身特色与优势,砥砺前行,继续为我国教育对外开放事业贡献力量。
推动学科融合,培养高端人才。《新文科建设宣言》指出,应对新变化、解决复杂问题亟需跨学科专业的知识整合,推动融合发展是新文科建设的必然选择。进一步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动文科专业之间深度融通、文科与理工农医交叉融合,融入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文科教育。北京语言大学创新性地新增阿拉伯语涉外石油人才实验班,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合作开展“阿拉伯语+石油工程”联合学士学位培养项目,以课程讲授和专业实践相结合为特色,形成具有创新性和引领性的跨校、跨学科,“新文科”+“新工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精通阿拉伯语和石油工程知识的创新型、复合型和国际型高端人才。上海外国语大学依托卓越学院,开设了多语种高级翻译、国别区域、国际组织、外交外事四个人才实验班,打造了“多语种+卓越人才”的培养战略。未来,语言类高校应继续以语言教学为根基,强化国内外高校共识,打通跨校培养、校内跨学院培养,破除专业壁垒,开展更加多元的交叉学科尝试。
拓宽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国际合作与交流是高校重要任务之一。面向2035,深化教育对外开放进入“增质提效”的关键期,扩大规模是基础,提升质量是关键。首先,在合作伙伴的选择上,本文提到的3所语言类高校,其全球合作院校数有两所超过了400个,另一所也有近300个,然而合作院校中QS世界排名前100的均不多,与世界顶尖高校合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此外,目前已开展的国际交流项目中,大多集中在本科层次,并且以互认学分的海外交流形式为主。未来应继续加强在硕士、博士层次的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同时,扩展联合科研活动,以点带面,逐步形成以学生流动、学术交流带动学科发展的联动效应。语言类高校均将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纳入重点发展规划当中,但在实践过程中,真正进入国际组织实习或实践的学生人数还不多,应进一步依托国际组织和联盟等多边合作机制平台,为学生赴国际组织实习创造更多机会。
引进优质资源,打造国际教育枢纽。简·奈特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已经经历了三代更迭:第一代以跨国留学的人员流动为主要特征,主要指学生、教师和学者为了教育和研究目的在本土和国外之间流动;第二代以教育供应商方式提供跨国教育和培训项目为主要特征,主要类型包括创办海外分校、特许大学、合作办学等;第三代则是以建立“国际教育枢纽”为主要特征,主要指一个国家、地区或城市为聚集足够数量的当地和国际行动者,为支持建设高等教育部门、扩大人才库或促进知识经济而做出的协调一致和有计划的努力。当前,以中外合作办学方式为代表的海南国际教育创新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应运而生。中外合作办学以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为特色,重点打造“不出国门”的留学方式,已走过20余年发展历程,并且取得了显著成绩。语言类高校应充分发挥国际化根基深厚优势,挖掘交叉学科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潜能,积极参与国际教育枢纽建设,持续打造亚洲最大、全球共享的“中国特色、国际视野、时代特征”的国际教育交流平台,为教育强国建设、为中国教育成为全球教育枢纽贡献更大力量。
当今世界,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教育是国家和民众间交流与对话的关键力量,是承载、传播、延续文明核心价值的重要途径。语言类高校教育对外开放能有效应对世界发展格局的变化和知识创新,讲好中国教育故事,促进全球人才流动,提升中国教育国际影响力,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放眼未来,我国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与世界格局的大变革和不确定性的增加需要语言类高校以更大的格局、更广的视野、更多的智慧开创教育对外开放的新局面。
(作者董川系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钱羽系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涉外办学科科长)
来源:《神州学人》2024年第3期
作者:董川 钱羽
网址:https://mp.weixin.qq.com/s/vgx2tHyjylbI9Ovz4D1z5A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或侵权,请与公众号后台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