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讲座 | 张双鼓:筑梦国际组织,加强全球胜任力培养
浏览:3128 编辑:小瑞 来源:普瑞教育公众号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并摆放在论述“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之后的突出位置。
报告突出教育、科技、人才、创新的一致性特征是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致性高度关联,人才是国家战略重点之一。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第一生产力、第一资源、第一动力”归根结底都取决于教育,没有教育的优先发展,就很难实现这三个“第一”。
2023年2月21日,普瑞教育邀请到了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前公使衔副代表—张双鼓教授为大家做了一场主题为“全球胜任力”的讲座。
张双鼓教授以目前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的人才数量,引入培养全球胜任力人才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01、国际组织是当今世界各国开展国际合作和参与国际事务的重要舞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影响力与日俱增,国际地位也得到显著提升。作为世界上迅速崛起的大国,我国在国际事务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尽管我国参与了许多国际组织,但我们在国际组织,特别是政府间国际组织中发出的声音却十分有限。
相较于中国国家实力的增长以及对联合国会费的贡献比例,中国在联合国机构任职的人员仍然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
根据联合国2021年12月通过决议,2022年会员国应缴纳的会费名单:美国缴纳会费占22%,中国占15.254%,居第二,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韩国、西班牙排名第三至第十。
中国缴纳联合国分摊会费逐年递增,但是中国籍国际公务员在联合国系统中的比例远低于应占的比例, 高级别职位数量偏少,代表性严重不足。
截止到2020年11月,联合国系统有中国籍公务员545人,占总人数的1.48%。 联合国秘书处P级以上人员:中国238-322人,现有93人,2.94%;德国111-150人,现有152人;英国85-114人,现有126人。
张教授强调,一个国家拥有国际组织公务员的数量,是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所以培养全球胜任力人才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凸显。
02、中国竞聘联合国等国际组织职位现况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国际组织人才储备仍严重不足,这是制约联合国机构中中国籍职员晋升和人数增加的最大瓶颈。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我国在竞聘联合国等国际组织职位中采取了很多措施:
一是加强对国际组织的宣传,培养在校大学生、研究生,申请在国际组织实习,熟悉国际组织运作,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竞聘P1-P2级职位;
二是国家出资,以借调人员名义,选派国家部委、高校中高级专业人员赴国际组织工作,竞聘空缺P级职位;
三是国家选派有经验的专家竞聘国际组织D级及以上职位。在联合国15个专门机构中,联合国副秘书长刘振民、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联合国审计委员会主席侯凯等为中国籍。在联合国秘书处D-1以上高级别公务员中只有13人为中国籍,美国有42人,英国有21人,德国16人。
目前,中国应聘者的主要不足为:
- 除英语外,没有第二外语基础(法语、西班牙语等);
- 工作经历单一,专业工作经验与职位要求不符;
- 有留学经历,缺少其他国际经验;
- 有一门专业但外语水平欠佳,外语好的而缺乏一门专业。
03、筑梦国际组织,加强全球胜任力培养
张双鼓指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参与全球治理已经成为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全球胜任力(Global Competence,也称全球素养),已成为实现这一要求的关键要素。
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8届大会通过的《关于教育促进国际理解、合作与和平及教育与人权和基本自由相联系的建议》提出国际理解教育:以责任、公正、平等、自由、包容、和解、人性等为核心价值,倡导加强不同文明、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借鉴,以构建更加包容的世界,促进世界和平,建设人类共同的美好未来。国际理解教育为全球胜任力的提出奠定了思想基础。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全球胜任力的定义:青少年能够分析当地、全球和跨文化的问题,理解和欣赏他人的观点和世界观,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开放、得体和有效的互动,以及为集体福祉和可持续发展采取行动的能力。
全球胜任力培养中国高校在行动
培养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当今世界人才的竞争首先是人才培养的竞争。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有各项事业发展的广阔舞台,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需要一大批具有全球视野的高层次国际化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
在国家方针政策的支持和指导下,中国高校高度重视国际组织人才的培养,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全国已有100多所高校,相继成立国际组织学院、国际组织胜任力发展中心、高校联盟,举办形式多样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研讨会、培训班、训练营等。
2022年11月25日,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国际胜任力培养专委会召开了学术年会暨国际胜任力论坛,300多位理事会员与会。国家留基委生建学秘书长和中国教育战略学会张双鼓常务副会长致辞,张宁理事长作工作报告,10个议题,30多所高校分享了他们的经验。
在培养国际组织人才和向国际组织输送人才工作上,高校已经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初步构建起了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体系,成为培养国际组织人才的主阵地;培养和输送国际组织人才,是新时代高校直接服务国家战略的亮点。
有待解决的问题
张双鼓教授指出,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教育部等国家部委、高等院校有必要成立一个专门的协调机构,提高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政策,制定人才培养战略规划,加大对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和选送的支持力度。
加强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和选派理论研究,健全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和输送机制,建立研究智库。
加快学科设置、跨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统筹课程设置,编写符合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教材。
扶持校园创新实践活动,支持国际组织青年人才自我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