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教育部发布“2025年第1号留学预警”,美国留学还能去吗?

时间:2025-04-18 浏览:607 编辑:小瑞 来源:None

4月9日晚,教育部突然发布2025年第1号留学预警。

近日,美国俄亥俄州通过有关高等教育法案,其中包含涉华消极条款,对中美高校教育交流合作施加限制。教育部提醒广大留学人员,近期选择赴美有关州学习时做好安全风险评估,增强防范意识。

来源:教育部网站截图

短短几十字的通知,却让无数计划送孩子留学的家长心头一紧,甚至有人惊呼:“美国还能去吗?这是不是释放了留学政策收紧的信号?”

风波的源头

这场风波的源头,其实是俄亥俄州最新通过的SB1法案。

美国俄亥俄州近期通过了《参议院第1号法案》(Senate Bill 1),该法案对该州的高等教育体系进行了重大改革。其中,涉及中国的条款包括:

禁止接受来自中国的捐赠:

法案明确禁止俄亥俄州的公立大学接受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解放军或其任何附属机构的礼物、捐赠或贡献。 

终止与中国机构的合作:

法案要求高校不得与中国的机构建立或维持学术或财政合作关系,包括研究资助和留学项目等。 

还有专门说明指出:

本条款不禁止州立高等教育机构接受中国公民支付的下列款项:与教学相关的费用(包括学费、常规杂费、专项费用及教学成本)或教育支出,以及该校校友的捐赠款项。

这些条款的支持者认为,此举旨在保护国家安全和学术独立性。然而,批评者担忧,这可能限制学术交流,影响高校的多样性和国际合作。

根据外媒报道,该法案适用于俄亥俄州的 14 所公立大学和 23 所公立社区大学。如果违反该法案,将失去国家资助。

美国俄亥俄州学校名单:

为何这条预警能引起如此大的轰动

这份留学预警之所以引发强烈反响,原因有三:

这是教育部自2021年疫情初期以来首次发布留学预警,久违的"预警"二字自带紧张感;

当前正值中美关系敏感期,双方互加关税至125%和84%,中国向WTO提起诉讼,文旅部也发布了赴美旅游提醒,这一连串动作让教育预警被过度解读;

尽管预警仅针对俄亥俄州,但在当前氛围下,家长们不由自主地将之放大为"美国留学全面风险升级"

美国留学还能去吗?

教育部此次针对俄亥俄州的留学预警主要是风险提示并非禁止留学。

目前该法案主要限制高校与中国机构的合作,对留学生个人的学习生活影响有限——本科生基本不受影响,研究生若涉及敏感领域可考虑其他地区。建议保持关注但不必过度担忧,按原计划准备的同时多了解政策动向即可。

1、政府政策 ≠ 美国大学政策

留学生群体涉及到众多利益方,美国高等教育的运作独立于总统,由校董事会、管理团队和地方政府管理,强调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

比起政府层面的教育部和执政党(更多关注基础教育),美国大学在高等教育层面所拥有的管辖权和话语权相对更大。

只要学校依然欢迎国际学生,留学申请和签证就不会受到太大冲击。

2、美国高校对中国学生的依赖性

从近年来的留学数据来看,中国留学生的总体数量依然庞大。

2022/23学年共有289,526名中国大陆留学生在美国就读,中国依旧是美国最大的留学生群体生源地,约占全美国际学生总数的 27.4%,攻读研究生学位的国际新生达到近 18.9 万人。

在美留学的中国留学生人数

图源:美国 opendoors 网站

上到政府下到学校,庞大的中国留学生群体都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国家经济层面,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国际学生在 2022 年对美国经济的贡献总额高达 380 亿美元,其中,中国学生的消费达到 123 亿美元,高居榜首。紧随其后的印度学生尽管数量与中国相差无几,但消费能力相差甚远,仅为 71 亿美元。

图源:美国商务部

美国主要留学生源国的支出状况

应对建议

针对当前形势,我们特别为计划赴美及海外求学的学子们提供以下建议:

1、多元化择校策略

在综合评估个人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建议将选校范围适度扩展至美国其他州,尤其关注政策环境稳定、教育资源优质的地区,通过横向对比各州教育政策、社会治安及就业前景,构建更具抗风险能力的留学规划。

2、全球联申组合方案

鼓励采用"多国联申"战略,同步申请多个留学目的国的高等院校。建议根据个人学术背景、职业规划及签证政策,制定两个以上目标国家的申请组合,既分散单一国家政策变动带来的风险,又增加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的概率。同时需注意各国申请时间节点差异,提前做好时间管理规划。

教育部留学预警的核心是提醒:留学环境在变,准备方式也要变。面对变化,既要保持清醒,也要避免恐慌。留学是场长跑,风雨是常态,关键在定力。

新时代的留学竞争力在于:会判断、能抗压、善抉择。这不是能不能留学的问题,而是如何智慧留学的问题。愿每位学子都能理性抉择,稳健前行。

保持定力,关注院校官方政策更新,把精力放在提升学术竞争力上——毕竟,真才实学才是应对变局的最佳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