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亟待发出“中国声音”
浏览:2912 编辑:Mark 来源:教育部在刚刚闭幕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扩大教育开放,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提升我国教育的世界影响力。学生数量占我国高等教育1.32%的中外合作办学,在发展中一直备受关注。中外合作办学目前发展态势如何,未来将走向何方?在第九届全国中外合作办学年会上,专家学者共同探讨。
今年9月,来自美国的巴列林成为10所中外合作大学之一的昆山杜克大学首届本科生中的一员,巴列林毕业于北卡罗来纳州一所高中,是美国国家优秀奖学金获得者,原本可以在美国选取名牌大学就读,今年4月,他和妈妈来到昆山杜克大学参加国际学生校园日活动后,最终决定入读昆山杜克大学。
据了解,昆山杜克大学首届被录取的本科生共有266名,在校期间学生可广泛选择选修课,参加实地考察,开展企业实习和展开个人研究项目,全面提升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占比1.32%中外合作办学的“任务”
在刚刚闭幕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扩大教育开放,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
截至2018年8月,全国经审批机关批准设立或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总数为2365个,其中本科及以上机构、项目1112个(机构88个,项目1024个)。如果把高职高专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计算在内,全国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数约占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总数的90%。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在校生约60万人,其中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在校生规模为50万人,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毕业生已超过160万人。
“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达到3779万人(教育部《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数占比1.32%。”日前,在烟台召开的第九届全国中外合作办学年会上,年会主席、厦门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理事长林金辉给出上述数字。
1.32%、50万,相对量很小,绝对数字已经成规模的中外合作办学,实际上肩负着重任。
“第一就是建立高水平高质量的机构和项目,满足部分学生和家长对优质国际化教育需求。第二就是扩大办学效益,让办学母体及其他大学的教育改革开放得益于高质的合作办学平台,其中的关键和核心是教育质量和效果。”教育部国际司副司长方军道出初衷。
“中外合作办学体量小,作用却不小,它在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双一流’建设、促进中国教育走进世界教育中心、促进‘一带一路’建设和中外人文交流机制建设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中外合作办学改革创新的深化,这些作用将越来越大。”年会上,林金辉用四个促进来解释中外合作办学的办学初衷和当前任务。
规模vs质量
今年6月19日,教育部印发《关于批准部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终止的通知》,依法终止234个本科及以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对此,舆论传出“叫停”“大规模审查”“中国出手了”“打压”等负面及质疑声音。
年会上,教育部学位中心副主任林梦泉分析2018年中外合作办学评估中发现的问题时也提出:“目前中外合作办学主要问题表现在:意识形态和党建工作需进一步加强;办学主体的办学规范意识有待加强;仍存在超规模招生情况;部分项目设置缺乏认真调研、规划,招生困难,难以为继;有些有条件合格的项目经再评估,整改却不到位。”
那么,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到底是多了还是少了,发展是快了还是慢了?政策要松绑还是收紧?
在本届年会上,方军如此释疑:新时代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面临新的发展形势。首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要求要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其次,教育对外开放经过多年快速的发展,成就显著,迎来新的发展格局;最后,中外合作办学数量增加明显,质量提升任务艰巨,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在林金辉看来:“当前,统筹处理好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规模、速度、质量、效益的基本关系,是政策制定和行政监管的基础性工作;就一个学校而言,立足校情谋划一定规模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是学校国际化的战略选择。在中外合作办学发展中,适度规模是基础,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形成规模效应,发挥影响力;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创新质量成为关键;效益是目标,直接决定中外合作办学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国家中外合作办学整体或一个学校,都是如此。”
对此,林金辉如此解释,中外合作办学是中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这是高于部门规章的国务院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确定的法规原则。“当前中外合作办学处于提质增效、服务大局、增强能力的发展新阶段。中外合作办学提质增效,并不意味着数量不发展了;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党建依然是重中之重
“中外合作办学是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主阵地,多元思想文化交融,加强党的建设是做好中外合作办学的根本保障。”年会上,方军如是说。
方军在调研中发现,目前中外合作办学党建工作亟待加强。“有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思政课缺乏制度保障;有的在协议中没有明确规定,教材不规范,课时开不足;思政课的师资配备不足,数量和质量都有待提高。这些现象值得重视。”
林金辉在调研中也发现,有的异地办学存在党建工作“顾不上”问题;有的机构、项目党建没有专人抓;有的师生数量增加了,党组织设置未能及时调整优化,“小马拉大车”等等多种现象依然存在。在林金辉看来,“党的建设‘虚化’‘弱化’,不可能有中外合作办学的高质量。”
“如果中外合作办学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特区的话,那么,坚持党的领导没有特区。”过去一段时间,在多个场合下,这个认识成为中外合作办学界的共识。对此,林金辉建议,加强党建工作要在师资建设上下功夫,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坚定自身立场,提高思想政治水平。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康凯表示:“在中外合作办学领域,要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要加强思想理论武装,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确保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在教育对外开放领域落实落地。”
发出中国声音
“中外合作办学质量意识大幅提升、办学生态不断优化,在推动中外人文交流、培养高层次人才、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林梦泉在年会上分享了2009-2018年中外合作办学评估成效。从尚未公布的2018年初步评估结果看,中外合作办学合格率大幅度提升,有问题的比例同比2017年有所下降。
谈及下一步中外合作办学评估改革思路时,林梦泉特别提到:“要制定一套引领国际跨境教育质量保障评价的中国模式和中国标准,增强国际影响力。”
发出中国声音,成为第九届全国中外合作办学年会的“新声音”。
据林金辉介绍,在全球教育治理和教育规则制定中,中外合作办学在增强我国话语权、贡献“中国方案”方面逐步取得成效;通过中外合作院校的互学互鉴,中外合作办学成功经验反哺外方合作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案例”也不断增加。
“坚持我们自己的标准,不要用西方的标准来框我们。‘洋认证’只能作为参考。”年会上,林金辉把建立“成功经验共享机制”作为中外合作办学长效机制之一提出,对此,他建议,要把中外合作办学的成功经验及时上升为政策,以此激活基层经验和创新活力。
据悉,教育部国际司在年会平台上套开了两个工作会议,即“《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及其实施办法修订工作研讨会”“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评估工作研讨会”。此外,教育部委托的两个研究项目也分别在年会平台上召开汇报会和调研座谈会,分别是“境外办学课题汇报会”“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框架下香港、澳门与内地合作办学调研座谈会”。
据林金辉介绍,目前,相关部门正在不断优化中外合作办学独特的制度设计(以《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为核心的政策制度体系),不断积累和搜集中外合作办学在发展中“可复制、可推广”的办学经验;“建议可与相关国际组织(如世界银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合作,把中外合作办学的成功经验介绍到国外。”林金辉强调。